<menuitem id="duevo"></menuitem>
    1. <small id="duevo"></small>
      <sup id="duevo"><small id="duevo"></small></sup>

    2. <code id="duevo"><acronym id="duevo"></acronym></code>
      <tr id="duevo"></tr>
      <tr id="duevo"><nobr id="duevo"></nobr></tr>

      <sup id="duevo"></sup>
      <ins id="duevo"></ins>
      <ins id="duevo"></ins>
      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今日要聞 > 正文 >

      河南三處遺址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23年03月28日 11:43
      • 來源:大河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大河網訊 (記者 莫韶華)春風浩蕩的三月,如約相聚的“十大”,大家期待已久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終于來了!3月27日,終評會在北京召開,22個入圍項目代表與考古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經過項目匯報、綜合評議,評委投票等環節,最終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榜上有名,至此,我省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達53項,繼續領跑全國。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推介活動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是在全國范圍內推介并宣傳當年重大考古發現的一項重要活動;顒邮加1991年,今年是第33屆。

        勘探新發現數量眾多的商周及晚期遺存

        殷墟考古90多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晚商文化遺存,大型宮殿建筑、商王陵、甲骨刻辭、青銅器和玉器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殷墟遺址范圍的洹河以南和東面的大司空地區發現商代晚期干道,從殷墟西部、今安鋼廠區向東貫穿有商代晚期的干渠及其支渠,長度超過2.7千米,兩者構成殷墟大邑商都城空間的骨干框架。但這樣一些重要的現象,在洹河北岸以商王陵區為中心的區域都沒有發現。

        2021年,考古工作者開展了商王陵及周邊區域的考古勘探,首先是通過勘探尋找小屯宮殿區到王陵區之間的干道,其次是搞清商王陵區的范圍,后續搞清洹河北岸地區的功能區劃。

        鉆探可知,新探明的圍溝圍繞在殷商大墓外圍,未見圍溝與殷商墓葬、祭祀坑存在疊壓或打破關系,只有晚期墓葬打破圍溝和祭祀坑的現象,東圍溝東、西段的北端偏向東,與殷墟發現的商代建筑的方向一致。綜合多重因素可知,兩個圍溝與商王陵園有明確關聯關系。兩個圍溝屬于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以圍溝外邊界為基準,確定王陵區的范圍東西560米,南北300米。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于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2022年考古工作者選四個地點進行發掘,所見遺存包括商代晚期、西周、東漢、宋元等時期。其中商代晚期有圍溝2個、祭祀坑14座,西周時期的房址3座、墓葬2座、灰坑109個。清理30多座祭祀坑,多殉人與狗,一坑中人的個體多達3人,狗的個體多達11只。少數坑中埋青銅器、玉器,或埋有羊的左前腿。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介紹說,新發掘祭祀坑多殉人與狗,個數不一,部分坑中埋有青銅容器、陶器,時代明確為殷墟二期,為研究王陵區祭祀坑的時代、商代祭祀活動及其形式提供了重要資料。王陵區西部西周遺址面積超過4萬平方米,這是殷墟范圍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西周遺址,將推動周人滅商以及周王國國家治理方式的研究。

        河南偃師二里頭都邑多網格布局

        經多年的考古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二里頭遺址中心區發現了“井”字形城市主干道路網絡,初步顯示了二里頭遺址宮殿區居中的“九宮格”式布局框架,并據宮殿區、作坊區外圍存在墻垣的情況,推測其他網格的各貴族居住和墓葬區外圍也應有墻垣圍護。自2021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對“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進行考古發掘,陸續發現了多處城市道路和道路兩側夯土墻,取得了以下重要收獲。

        在“井”字形道路西南路口的發掘中,不僅發現了宮殿區外圍“井”字形主干道路的西南路口,還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的東西向道路在超過宮城區范圍后仍向東西兩側延伸,據此推測作坊區、宮殿區、祭祀區東西兩側至少各存在一個分區。此外,還找到了祭祀區東側、西側的夯土墻,祭祀區以西區域南側、東側的夯土墻,宮城以西區域北側、東側和南側的墻垣,以及東南拐角、作坊區以西的區域北側、東側的墻垣,唯宮城西南角和作坊區以西區域圍墻的東北角被東漢及以后的活動破壞而無存。

        在“井”字形道路劃分的祭祀區以西網格中,發現貴族居住的夯土建筑和出土有銅器、玉器的墓葬,附近還有多座非正常墓葬,且其墓主并非身份最低人群,均為以往較少發現。此外,本次發掘還發現了多處性質不同的手工業作坊遺存,均為二里頭遺址首次發現,包括疑似制漆作坊(都邑北緣西部發掘區)、較豐富的制陶遺存(祭祀區以西約300米處、遺址北緣西部)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宮城西南角)。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趙海濤介紹,二里頭都邑遺址的新發現,不僅豐富了遺址的內涵,深化了對網格區域的認識,也為先秦時期其他都邑遺址布局、結構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參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暗示當時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已有成熟發達的規劃思想、統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志。

        其次,二里頭遺址這種嚴格方正的都邑規劃制度、“居葬合一”的布局結構及青銅禮樂制度,為商周及后世文明奠定了重要的基礎,體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王國在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開創、引領作用。最后,手工業作坊的新發現填補了二里頭都邑布局和手工業考古的空白,為探索遺址內作坊的分布,加工工藝、流程、特點及社會關系,以及手工業生產與二里頭王國的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提供了重要材料。

        州橋遺址發現目前國內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石刻壁畫

        州橋是北宋東京城御街與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志性建筑。截至目前發現不同時期各類遺存117處,種類包括河道、水工設施、橋梁等。其中東側探方中汴河故道內河道、堤岸特征明顯,地層邊界清晰;宋代河道中還發現疑似沉船遺存;元代河道地層中保留有狹河木樁。西側探方中明代州橋結構基本完整,青石鋪筑橋面,磚砌拱券;橋東側保留宋代石壁,石壁上雕鐫有海馬、仙鶴、祥云,紋飾通高約3.3米,顯露出的石壁最長約23.2米,構成巨幅長卷。另外在明代州橋橋面與河道中還發現明代晚期金龍四大王廟,與河神祭祀有關,是重要的運河文化遺產。

        根據考古發掘結果并參考文獻資料可推測宋代州橋為柱梁平橋,橋下密排石柱,現已不存;現存州橋為明代早期修建,是在宋代州橋橋基基礎上建造的單孔磚券石板(拱)橋。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州橋遺址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周潤山介紹,北宋東京城是中國都城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都城,對元明清時期北京城的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州橋遺址的考古發掘,對于研究北宋東京城的城市布局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為探討北宋時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禮儀等提供了重要材料。

        此外,州橋是大運河遺產中的典型代表,其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填補了中國大運河東京城段遺產的空白,也為我國古代橋梁建筑技術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規模、題材、風格方面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本次考古發掘首次完整揭露出了唐宋至清代開封城內的汴河形態,展示了自唐宋至清代汴河開封段的發展演變過程,為研究中國大運河及其變遷史提供了考古實證。

        州橋遺址見證了10至12世紀中華文明的發展高度,對其進行科學的發掘、保護與展示,對講好黃河文化、大運河文化故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增強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