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3月26日電 (趙斌)“我們村這一排排別墅、樓房都是村民用西紅柿堆起來的!焙幽鲜“碴柺邪碴柨h韓陵鎮梨園村黨支部副書記盧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統計,目前梨園村已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14家,70%的村民參與其中。截至2022年底,全村西紅柿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帶動周邊5個村形成5000畝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年產西紅柿5000萬斤,產值近1.5億元;吸納帶動從業人員1500余名,產品銷往山西、內蒙古、上海等20多個省區市。
盧志強說,現在大部分村民都蓋了樓房、別墅,還買了車。村民王五林之前因為兄弟姊妹多,母親體弱多病,是他們這個貧困村里的困難戶,通過入贅方式才成了家。如今,王五林帶著家人種西紅柿致富,拿出四五十萬元蓋了別墅、家里還有三輛汽車。
30年前,西裴村民窮則思變,但致富路充滿坎坷。
55歲的種植戶王五林說,最早露天種植西紅柿時,不像現在的大棚種植一年兩茬、抗災能力還強,當年一場大風就能刮走一年的希望。即便豐收了,信息閉塞、運輸不便,西紅柿爛在地里也是常有的事兒。
請種植技術員、爭取扶持資金給村民建高技術含量大棚,解決產量問題;請專業團隊在整村規劃時統一布局的道路,解決了西紅柿的即時運輸問題。同時,還充分挖掘村仰韶文化文旅資源、地域優勢,打造出集“近郊休閑、鄉宿餐飲、農耕體驗、文化研學”多維一體的發展體系。
“轉變思路、敢于創新,重新盤點整合現有資源,逐步形成現代特色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的產業結構,村集體經濟就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蔽髋岽妩h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賈海軍介紹。
“紅旗渠精神滋養下的村民有韌勁兒,我們基層干部就得使‘蠻勁兒’!表n陵鎮鎮長楊忠強說,好思路、好模式都是扶貧干部和基層干部用腳“量”出來的。逐戶走訪了解村民的真實情況和想法,深入調研摸清用好村里的資源,才能打磨出既適合村里發展需求又讓大多數村民愿意接受的好方案。
“村集體+企業+運營公司+村民”的發展模式調動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集體作為股東之一投資村莊基礎設施,通過土地流轉建設175個蔬菜大棚,改造美食廣場和兒童游樂場等,為村民做好種植保障同時吸引了周邊大量游客;發展煎餅、特色小吃等產業,村民可以按每股金額1000元到4500元自愿入股,村民收益優先化,股金分紅累計百元可提現。
西紅柿種植是主要產業,有勞動力、有技術、有渠道的絕大多數村民分工聯作,從選種育苗到農資采購和產品銷售形成高效鏈條;文旅產業、研學、小吃等可讓難以從事種植勞動的村民實現增收;保潔、秩序維持等崗位留給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參股分紅坐在家里收錢,利用產業和模式實現了鞏固脫貧成果無漏點,鄉村振興有后勁的高質量發展。
紅旗渠至今仍在安陽市涓涓流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在鼓舞著后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