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tem id="duevo"></menuitem>
    1. <small id="duevo"></small>
      <sup id="duevo"><small id="duevo"></small></sup>

    2. <code id="duevo"><acronym id="duevo"></acronym></code>
      <tr id="duevo"></tr>
      <tr id="duevo"><nobr id="duevo"></nobr></tr>

      <sup id="duevo"></sup>
      <ins id="duevo"></ins>
      <ins id="duevo"></ins>
      中新網首頁 安徽 北京 重慶 福建 甘肅 貴州 廣東 廣西 海南 河北 河南 湖北 湖南 黑龍江 江蘇 江西 吉林 遼寧 內蒙古 寧夏 青海 山東 山西 陜西 上海 四川 香港 新疆 兵團 云南 浙江

      中國新聞網河南新聞

      搜 索
      投稿郵箱:zxwhnxw@163.com
      新聞熱線:0371-65700861

      首頁 > 地方新聞 > 正文 >

      紅旗渠:脫貧村民用西紅柿堆起別墅樓

      • 2023年03月26日 13:37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責任編輯:李新賀

        中新網北京3月26日電 (趙斌)“我們村這一排排別墅、樓房都是村民用西紅柿堆起來的!焙幽鲜“碴柺邪碴柨h韓陵鎮梨園村黨支部副書記盧志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據統計,目前梨園村已成立種植專業合作社14家,70%的村民參與其中。截至2022年底,全村西紅柿種植面積達3000余畝,帶動周邊5個村形成5000畝的優質蔬菜生產基地,年產西紅柿5000萬斤,產值近1.5億元;吸納帶動從業人員1500余名,產品銷往山西、內蒙古、上海等20多個省區市。

        盧志強說,現在大部分村民都蓋了樓房、別墅,還買了車。村民王五林之前因為兄弟姊妹多,母親體弱多病,是他們這個貧困村里的困難戶,通過入贅方式才成了家。如今,王五林帶著家人種西紅柿致富,拿出四五十萬元蓋了別墅、家里還有三輛汽車。

        30年前,西裴村民窮則思變,但致富路充滿坎坷。

        55歲的種植戶王五林說,最早露天種植西紅柿時,不像現在的大棚種植一年兩茬、抗災能力還強,當年一場大風就能刮走一年的希望。即便豐收了,信息閉塞、運輸不便,西紅柿爛在地里也是常有的事兒。

        請種植技術員、爭取扶持資金給村民建高技術含量大棚,解決產量問題;請專業團隊在整村規劃時統一布局的道路,解決了西紅柿的即時運輸問題。同時,還充分挖掘村仰韶文化文旅資源、地域優勢,打造出集“近郊休閑、鄉宿餐飲、農耕體驗、文化研學”多維一體的發展體系。

        “轉變思路、敢于創新,重新盤點整合現有資源,逐步形成現代特色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的產業結構,村集體經濟就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蔽髋岽妩h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賈海軍介紹。

        “紅旗渠精神滋養下的村民有韌勁兒,我們基層干部就得使‘蠻勁兒’!表n陵鎮鎮長楊忠強說,好思路、好模式都是扶貧干部和基層干部用腳“量”出來的。逐戶走訪了解村民的真實情況和想法,深入調研摸清用好村里的資源,才能打磨出既適合村里發展需求又讓大多數村民愿意接受的好方案。

        “村集體+企業+運營公司+村民”的發展模式調動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村集體作為股東之一投資村莊基礎設施,通過土地流轉建設175個蔬菜大棚,改造美食廣場和兒童游樂場等,為村民做好種植保障同時吸引了周邊大量游客;發展煎餅、特色小吃等產業,村民可以按每股金額1000元到4500元自愿入股,村民收益優先化,股金分紅累計百元可提現。

        西紅柿種植是主要產業,有勞動力、有技術、有渠道的絕大多數村民分工聯作,從選種育苗到農資采購和產品銷售形成高效鏈條;文旅產業、研學、小吃等可讓難以從事種植勞動的村民實現增收;保潔、秩序維持等崗位留給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老人;沒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參股分紅坐在家里收錢,利用產業和模式實現了鞏固脫貧成果無漏點,鄉村振興有后勁的高質量發展。

        紅旗渠至今仍在安陽市涓涓流淌,“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在鼓舞著后人。(完)

      關于我們  |  About us  |  聯系我們  |  廣告服務  |  法律聲明  |  招聘信息  |  留言反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6168)] [京ICP證040655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042] [京ICP備05004340號-1] 總機:86-10-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5699788000